1、将风险权衡分析纳入风险政策制定体系 作者:方波 徐建华
【摘要】在与环境、健康与安全有关的风险治理领域,通过政策规制目标风险的同时,往往会增加或者产生次生风险,从而导致“规制已有风险又带来新风险”的政策现象。本文重点总结这种现象的成因和解决之道。该现象在政策制定体系中的成因可被总结为:(1)个体(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对象)对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或者受到固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从而高估或者低估某些风险;(2)政策制定机构因为部门分工、职责权限的细化等原因,对风险较难进行综合分析;(3)政策制定过程中,部分利益相关方的声音未得到表达以及“灭火式”的政策制定都会导致部分风险被忽略。解决之道之一为引入风险权衡分析,全面衡量目标风险和次生风险,从而完善环境、健康与安全领域的风险决策,使得所制定的政策能够在整体上降低风险,从而在用于风险治理的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高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平衡研究——基于C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朱祝霞 杨燕绥 王天雨
【摘要】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的提高和赡养负担的加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面临收入下降和支出增长的挑战,部分城市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已经出现当年亏损、几年之后将用尽累计结余的局面。本文在考虑老龄化背景的前提下,着重引入趸交分摊和个人账户划入比例两个因素,构建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综合因素精算模型”,以市级统筹地区C市为例,在其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并预测市级统筹地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运行状况,发现医保基金存在虚假结余、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偏高以及未来医保统筹基金将面临收支不平衡等问题。为缓解未来医保统筹基金收支不平衡状况,本文试模拟了三个参数的影响效果,即降低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参数A)、提高基金收益率(参数B)和控制支出增长率(参数C)。模拟结果表明:在目标期限内,参数A短期有效、参数B基本无效、参数C长期有效。由此,本文提出完善财务制度、界定个人账户功能和抑制支出增长的建议。
3、基于“年差距”的多指标比较与综合——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及若干国家的数据分析 作者:张弘 杨永恒 王有强
【摘要】:在科学发展的要求下,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十分重要。其中,如健康、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指标如何在一起比较和综合是核心问题。传统的去量纲标准化法在国内外发展评价中广为使用,但标准化得分在不同指标间的静态和增量可比性上受到质疑,得分也损失了多指标包含的丰富信息,使评价结果价值受限。本文提出了使用时间成本统一衡量不同指标的“年差距”方法,保持了原指标的信息且具有静态和动态可比性。文中从方法论和发展评价的应用方面论证了方法的合理性与优势,并以国家发展评价为例,使用55国的数据对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展现了方法的优势,也对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相关政策含义。
4、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持续性研究——以太阳能应用系统为例 作者:戚淑芳 刘 冰 朱 琼 王敬一
【摘要】:新能源政策关系着是否能缓解中国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因此,其是否能实现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但在推广导向的地方实践中,存在保障新能源持续性的“政策缺口”。本文结合新制度主义和太阳能系统使用和效益回收周期的概念,修正新能源推广政策研究常采用的新科技推广模型,厘清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治理制度要素,并以北京市太阳能应用系统安装并运行6-7年后的三个案例,比较系统采用后的运行条件,进而解释太阳能系统安装后的使用结果。研究揭示推广导向的政策以太阳能系统采用率为成果衡量指标,此种短期政策措施,忽略对持续性运行的激励和保障。最后,本文对促进太阳能政策持续性的长期政策体系提出建议。
5、新媒体背景下政策专家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作用分析——以“营养改善计划”政策为例 作者:彭龙 李贺楼 郑云峰 郑杰榆
【摘要】:议程设置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首要环节,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政策问题并列入议程,是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政策专家一直是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随着政治民主及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技术条件的发展,传统的政策议程设置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最直观的反映之一,就是近年来媒体和网络热点事件频发,并有不少成功推动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本研究希望以2011年“营养改善计划”政策这一典型的新媒体形式下由公众推动取得最终政策产出的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为案例,对其中政策专家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索。本文首先明确界定了政策专家的概念,通过对政策决策者、政策专家和社会力量形成的政策网络及其影响进行阐释,进而提出新媒体背景下政策专家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并以2011年“营养改善计划”政策的议程设置过程为案例,基于微博数据分析,对新媒体背景下政策专家在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作用模式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对新媒体背景下政策专家新型参与模式的条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6、金融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演化与中国工业行业增长 作者:李延凯 韩廷春
【摘要】 本文借助相对效率的概念,利用中国各省份27个工业行业2005-2007年的有关数据,通过建立包含生产率与金融发展、金融生态环境等变量交互项的计量模型,对金融生态作用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机制与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金融发展的资金配置功能较为低效,但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的行业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增长速度更快,同时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发展之间交互效应明显有利于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本文的结论表明,改善制约金融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是至关重要的。
7、国际技术转移、本土创新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光伏、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1) 作者:罗思平 于永达
【摘要】基于2000~2011年中国光伏、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统计数据与10余家企业实地调研,运用技术路线图,研究从国际技术转移依赖走向本土创新驱动的技术创新模式转变。基于中国光伏和风电设备制造产业迅速发展时期的经验,研究发现,国际技术转移对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影响显著,但不同国际技术转移方式的作用迥异:国际智力回流和技术设备采购在光伏产业迅速崛起时期,成为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而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作用却比较有限。与此同时,积极的产业政策对光伏、风电设备制造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增强的产业空间集聚,亦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本地化学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