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清华公共管理学院院友高佃恭
高佃恭曾经是bet63365成立之初的进站的博士后,于2001年到2003年与公管学院于永达教授合作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出站后他携带父母妻儿,从京畿之地来到了南海宝岛,在海南省工作至今。初到海南时,高佃恭在省委组织部工作,做一些课题调研、报告撰写一类的工作,同时在海南省琼海市挂职。2005年,毅然从省里走下地方基层,在海南省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定安县扎下根来,兢兢业业工作至今。现在,高佃恭已经是这座31万人口县城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正处级)。
今年暑假,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一行十五人来到海南进行社会实践,有幸采访到了高佃恭师兄。谈及在清华大学度过的岁月,以及自己来到海南省这几年的工作经历,高佃恭感慨良多,他很怀念在清华度过的两年时光,那两年的经历和感悟使得他选择了海南、选择了基层,而在海南的这六年,他更是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更加成熟了。
清华时光,知识就是力量
高佃恭是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由于对学术研究很感兴趣,曾经一度想留在北京的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2001年进入当时刚成立不久的bet63365做博士后研究,是他教职生涯踏出的第一步。没想到,“正是在清华的这段时光,使我萌生了到地方上去做政务工作的想法,并使我走到了现在。”
高佃恭当时在清华大学所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除了与合作导师于永达教授做科研课题之外,还经常与MPA班的同学一起上课,“前后坚持了一个多学期吧”。对于已经取得经济学博士的高佃恭来说,MPA的课程内容新颖,视角多元,“因为一直学的是经济学,没接触过公共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MPA的课程与普通研究生课程相比更注重实践性,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经济学专业问题的更多元化的视角。” 高佃恭说,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于他现在在海南省从事政府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工作时的想法和视角都很专业。
两年的博士后科研经历,让高佃恭有了很扎实的课题调研基础。刚到海南时,在琼海市挂职,分工负责管理琼海商务、招商工作,做的第一件事是对琼海的商业“摸家底”,几个月来花很多时间到琼海各个乡镇、企业进行调研,结合调研成果编制了《琼海商业规划》,这对其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佃恭说,自己在清华做课题的两年里,愈发感觉到深入基层、了解第一手材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深入基层,理论结合实践
谈到自己来海南的选择,高佃恭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其实当时博士后出站,我有很多个选择。比如可以留在高校当老师,当时留校的条件基本具备了。但是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经济,做过课题,发过论文,也指导过学生,但是总感觉自己对于经济,尤其是中国的经济理解还很贫乏。虽然在经济理论上懂得挺多,但与实际的国家经济生活还是不一样,有时会感到很困惑。当时我就想,搞经济专业的,还是要到实践中去,所以留校当老师的想法就放弃了。”
“在中国,经济问题其实和地方行政是密切相关的,在公管学院的两年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当时还有一个机会,是在北京某开发区的调研办公室工作,也不错的岗位,但还是觉得有点隔靴搔痒。后来海南省委组织部,来清华大学引进博士后,与他们接触之后我就有了这种要到地方基层去的冲动。当时这个想法我的好多老师,比如北大那边的老师,还有一些朋友,都不赞同,认为我离开北京是不明智的。但我自己的想法是,到基层去,深入地了解一下中国的国情现实,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为社会真真正正做一点贡献,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才有可能有用武之地。”
谈及到自己当年的选择,高佃恭不忘提及到清华大学。“应该说在这个选择上,清华大学的特有氛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华不是一直提倡学生到全国各地,尤其到基层去报效国家吗?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浸润了两年,所以当时海南这个机会一出现,我就抓住了,并且最终做出了决定。”
“说报效国家可能大了一点,但我是很想能够把经济学的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真真正正为社会做一点实事的。” 高佃恭谦虚地总结道。
志存高远,奉献一方热土
刚到海南时,高佃恭被分到省委组织部,在组织部干部培训处做了一年半的调研员。虽然是在省委机关,做的也主要是调研工作,但高佃恭坦言:“刚来时很不适应,在党政机关工作,和在学校里的差别太大了,很多人际关系和利益上的事情是我们在学校里所认识和接触不到的。刚来的时候压力也比较大,领导对我这一块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当时我搞的一块主要是省里干部培训考核的事务,这一块工作从零开始基本上是,所以挺难的,但最后成果出来,反响也还不错,中组部的领导也专程到我们海南来取经。”
后来高佃恭调到海南省的定安县工作,是一个很基层的岗位,这个县在海南省也算是不发达地区,主要分管县里的工业、招商、城市建设工作,在任几年,高佃恭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成效,让自己有满足感。“我来之前,定安县属于海南比较贫穷的县,这几年和县领导班子的同事合作,在他们的支持配合下,工业上有了很大的起色,去年工业口的工作在全省的县里排到第一,很不容易。城市建设方面,我来的时候挺落后的,现在定安已经初步具备现代化小城镇的规模了。所以说,自己感觉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
而谈到在海南工作的一些个人感悟时,高佃恭还是重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越深入地工作,越感觉到学校里学的东西,要通过一种怎样的方式才能运用到实际当中,不是简单地搞个调研,写个报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开展工作,你得有正确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才可能在部门中说服大家,最终一步一步做成。这两年我觉得我最主要的进步,就是对中国基层的国情有了很直接很深刻的认识。”
当然,知识分子在基层,工作有成绩,就有压力。“我现在的工作面临利益冲突很多,有时真有点身处风口浪尖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的有两个博后,后来退回去了,就是因为他们工作方法简单,而且急于求成。我们学者到政府来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学会适应社会,但不能同流合污。我的同事们对我很支持,领导对我评价很高,认为我工作不偷懒,认真,对上级下级都很客气。这就是因为我一直很注意工作方法。”
谈及未来,高佃恭依然很谦虚地说:“我觉得就我个人来说,还是那句话,谈报效国家什么的显得太大,受不起。但是我是很想为海南多做一点事情的。我现在出去开会、回老家,都不忘宣传海南,希望能引一些资源来海南。我觉得,要对我的人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就要实实在在地做一点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高佃恭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胸怀天下”的情结,也看到了清华人那种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精神气质。
最后我们请高佃恭为在校的师弟师妹们谈几点经验和感悟,他想了想,很认真地说:“我感觉到,我们学校和研究所里的很多学术成果,应该传递到县级基层来,传递的方法除了作为学者,还应当包括参与行政工作,这也是个很好的途径。我很鼓励我们清华的同学,尤其是我们公管学院的毕业生更多地参与到公共部门的行政工作中来。”
接着,高佃恭又分析了这样建议的理由。“在我国,各种资源在政府部门比较集中,从事行政工作意味着你能调动更多的资源,如果你有能力,做得好,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社会组织模式,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好方式。这是对社会而言。对于我们同学个人,毕业时面临很多选择,但是大家要想明白,自己是要单纯地混口饭吃,还是要做点事业呢?如果是后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能锻炼自己的工作环境呢?在基层工作,很苦,但是清华的学生就应该这样问自己,如果这个环境要是适应不了,挑三捡四,那以后如何成就大业呢?清华的传统精神一向是讲究务实和奉献的,我们的同学也不要有太多的顾虑,我们清华人的事业在全中国。” 【撰稿】宋修霖